送灵澈

  • A+
所属分类:唐诗
摘要

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送灵澈》即《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送诗友灵澈和尚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诗不写离情别绪,只在寺院暮钟声声的时空背景下,以简笔素描画出高僧背影,诗人目送,表达了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有一种含蓄幽远的特殊风格。

送灵澈

送灵澈

原文

送灵澈(chè)上人⑴

苍苍⑵竹林寺⑶,杳杳⑷钟声晚。

荷笠⑸带斜/夕6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记》(《四部丛刊》本)卷一。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⑶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⑷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⑸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6)按照教材版本不同选择。

翻译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赏析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为灵澈游方歇宿之处。这首小诗是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所作。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望着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而这钟声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苍苍”是诗人的视觉所见,点明了灵澈游方歇宿之处的环境。“钟声”是诗人的听觉所闻,未见寺庙,先听钟鸣,而这钟鸣似乎在召唤着灵澈回寺,这也是作者的内心感受,在这里诗人对灵澈的留恋之情已经尽在笔端了。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二句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钟声召唤,灵澈戴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照应了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的位置,在山林之中。“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画外的诗人形象也令人回味不尽。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因而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因而趋归意同。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本诗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综合看来约生于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左右。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89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