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言不顺

  • A+
所属分类:旧体诗
摘要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华夏族,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出处

《论语·子路》

注释

名:名称,名分。

言:说话,说。

顺:顺理,合理。

译文

要知道名分不正,说话就不会顺理成章。说话不顺理成章,事情就办不成。

赏析

孔子主张君子必须行事合礼,名实相符。这番话是孔子在卫国,针对卫出公与其父蒯聩争夺君位有感而发。当时社会秩序混乱,礼崩乐坏,违反道德原则的事时有发生,所以孔子发出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感慨。希望通过证名来维护社会的安定,礼乐的兴起,使人人能循礼而行,匡正社会风气,强调要有正当的名分,才会顺理成章的把事情做成功。现在人们常用的“名正言顺”成语便典出于此。古代人是讲究名正言順,现在人更是如此。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华夏族,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89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