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 A+
所属分类:旧体诗
摘要

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从来没有正面回答过,即并未给仁下个定义,这是因为仁作为一种道德境界,是人的内在精神体验,是无法言说的。但达到仁德的人,却能从中体验到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愉悦。

原文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于周礼。

归仁:称赞有仁德。

由己:全靠自己。

人:他人。

目:纲领。

敏:聪明。

事:实践。

译文

颜渊问仁德。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言语行动,使它们都合于周礼,便是仁。一旦做到了,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具体的行动纲领。”

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道:“我虽然愚笨,也要实践你的话。”

赏析

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从来没有正面回答过,即并未给仁下个定义,这是因为仁作为一种道德境界,是人的内在精神体验,是无法言说的。但达到仁德的人,却能从中体验到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愉悦。当颜渊问仁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就是从怎样才能达到仁来讲的。孔子认为,若想达到仁的境界,最大的阻碍便是人内心的私欲,若能克制你的私欲,使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私欲之杂,那么此时之心便是仁心,仁心之显发无不合于周礼,这样你就做到有仁德了。若有一天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全天下的人都会赞扬你的仁德。

由以上求仁的过程来看,求仁是一个内在的过程,是在心上用功的,正象李泽厚先生所说的那样,其中有一个心理机制在里面。这个心理机制便是:用什么去克制人的私欲?怎样去克制?按孔子的人性理论,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相近的,而且前已论及,其相近之本性即是善性,即他认为人人都具有仁心善性,这个仁心善性便是克制私欲的主体。两者相比,仁心便是真我,而私欲是非我,此一“克己复礼”的过程便是真我消灭私我或非我的过程。

因此,孔子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的主体真我,便是道德主体自身,因为是一个内在的自我克制,他人是帮不上什么忙的,只能靠自己去完成。但这个“克己复礼”的过程过于抽象,在具体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于是颜渊便进一步问孔子具体的行动纲领是什么,孔子答之以“非礼勿视听言动”。要想达到内在仁心的纯化,还必须从外面用力。对内克制私欲,对外循礼而行,这样内外夹攻,仁的境界便不难达到了。

89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