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而诛

  • A+
所属分类:旧体诗
摘要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赵国郇(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一说今河北邯郸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出处

荀子·富国》

注释

诛:惩罚,铲除。

怨:心怀不满,抱怨。

不教而诛

不教而诛

译文

所以不进行教化就惩罚罪犯,即使刑法很多仍然不能战胜邪恶;教化而不惩罚,那么奸邪的人就得不到制裁。

赏析

先教后罚是儒家法律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孔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他们认为,为政的第一步应该是以教化引导百姓,然后才是“进退诛赏”。所谓教化,就是一方面向百姓宣明礼义刑法,别一方面统治者必须作出表率。这样,百姓就会风从草偃,从善如流。教化与刑罚虽然有轻重之别,但是功效却不相同,治理国家,只靠教育或刑罪显然是不够的,只有一起抓,相辅相成,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赵国郇(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一说今河北邯郸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华夏族(汉族),东周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89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