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芳过后西湖好

  • A+
所属分类:宋词
摘要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修幼年丧父,家贫力学。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为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西京三年,与钱惟演、梅尧臣、苏舜钦等诗酒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咏赞春末夏初的西湖风光。全词既赞美春末西湖动态的繁富美,又欣赏静态的闲淡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表现出词人重视人文景观的审美意识。上阕写自然,下阕咏人事。“游人去”与“双燕归来”互为映对,极巧妙地表现出变化的布局技巧,曲折而有韵味。风格空灵、淡远。

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

原文

群芳过后西湖好⑴,狼籍残红⑵,飞絮濛濛⑶。垂柳阑干尽日风⑷。

笙歌散尽游人去⑸,始觉春空。垂下帘栊⑹,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⑶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翻译

百花凋谢以后,西湖依旧美好。飘落的红花遍地散乱,白濛濛的柳絮飞扬在空中,风把垂柳整天吹得纵横乱舞。

笙箫歌声都已散去,游人也走了。我才感觉到春意已经消失。于是把窗帘放了下来。这时,只见一对燕子冒着细雨飞回家来了。

赏析

欧阳修曾在颍州做过地方官。到了晚年,已经六十五六岁了,又退居颍州。其时,他写了十首《采桑子》词,歌咏颍州的西湖。每一首的首句,都落到“西湖好”上,如“轻舟短棹西湖好”、“春深雨过西湖好”、“画船载酒西湖好”等等,“十词无一重复之意”〖夏敬观《评〈六一词〉》〕。这一首是其中的第四首,很为后来选词者所重。因为作者能别出新意,不落窠臼;与传统习惯上在落花时节总写伤春词相反,他从残春的景象中能发掘出美好的诗情画意。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籍”、“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笙歌散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籍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修幼年丧父,家贫力学。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为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西京三年,与钱惟演、梅尧臣、苏舜钦等诗酒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宣德郎。三年,以直言为范仲淹辩护,贬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庆历中,以右正言知制诰,参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推行的“新政”。“新政”失败后,外任。至和元年(1054)丁母艰期满,召还与宋祁同修《唐书》。累迁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致仕,居颍州。次年卒,年六十六,谥文忠。《宋史》有传。对宋初以来靡丽的文风提出批评,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积极培养后进,为北宋文坛领袖。著作宏富,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其诗文杂著合为《欧阳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三卷。

89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