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昼夜前一句

  • A+
所属分类:旧体诗
摘要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成为“孔孟”。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出处

《孟子·离娄下》

注释

混混:滚滚,涌出之貌。

科:坎,即坑,低陷的地方。

而后:可译为才。

乎:介词,相当于。

译文

有本源的泉水滚滚地涌出来,昼夜不止,填满了低陷的地方才继续向前奔流,一直流到海洋去。

赏析

孟子以水作比喻,学习贵在循序渐进,天天积累知识,修养道德就会取得成就。说明君子的文釆必须有本,即必须有坚实的内在根基。否则,虽有文釆也只是昙花一现。有雄厚本源的流水,可以一直奔流到大海。而无本源的流水,一到七、八月间,雨水众多,可能出现大小沟渠都充满的情况,但是,雨过天晴,沟渠马上干枯。就好像君子修道一样,并未达到真正的充实。这种虚假不实的表面现象,对于真正有志于求道的君来说,认为是自己的耻辱。孟子教育人们扎扎实实做学问,真心诚意地求道,实事求是,提高学问道德修养。反对图有虚名,华而不实的作风。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成为“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深受广大师生喜爱。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89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