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谋而不忠乎

  • A+
所属分类:旧体诗
摘要

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他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在孔子周游列国失败后回故里教书时所收的学生。他未随孔子出生入死,但却是孔子晚年最得意的弟子。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鲁国人。姓曾,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

省(xǐng):省察,反省,内省。

信:诚实。

传(chuán):传授。

译文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自我反省:为他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老实呢?老师传给我的学业是不是温习了呢?”

赏析

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他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在孔子周游列国失败后回故里教书时所收的学生。他未随孔子出生入死,但却是孔子晚年最得意的弟子。在孔子的七十二名有名的弟子中,孔子得意的弟子仅两位,一是早年弟子颜回,孔子称他“三月不违仁”,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甚至还认为自己也比不上颜回。

二是曾参,曾参之为孔子看重并非因他多么聪明,而是因为曾参执着勤奋,学问出众。曾子之所以声名显赫,不仅因他被孔子看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因为孟子。孟荀并称先秦儒学大家,而孟子的思想也被确认为儒学正宗。然而,他却是子思的学生,孔子的孙子子思又从学于曾子,因此,孟子也算是继承了曾子之学。有人认为,《大学》出自曾子之手,而《中庸》是子思的作品,当然,这种观点还缺乏足够的论据。但若然,那么唐宋时开始名著一世的《四书》无疑便是属于曾子一派的思想了。那么曾子一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孔子殁后,儒分为八,而其后最有影响的无过于孟荀二家,两家思想虽同为儒家,但却有很大差异。在孔子的思想中,他是礼与仁并重的,既重视传统的礼的教化作用,同时又提出了自己独创的仁的内修之功。但后世孟荀却各执一偏,荀子重礼,倡外在教化;孟子道仁,倡内醒自觉。曾子与孟子一脉,自然也是重视个体道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反省,这也是中国哲学史上主体性思维特征的起因。我们从《论语》所载曾子的话也可以发现这一点,比如本章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本章中,曾子具体地告诉我们他的内省的修养方式。

所谓内省,便是对任何事都做自我反省,用我们今天的话讲便是进行自我批评。对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逐个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经过长时间的反省,那么道德品质便会不断提高。古人是很讲求“反求诸己”的,即我们今天说的:遇事多寻找主观原因,莫要只重客观托辞。我们也时常批判那种推卸责任的行为,说这种人像手电筒,只知照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而不知道反省自己。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便很难发现自己的不足,更不用说改正了,这样的人难以在工作中取得进步,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人常言: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的人是愚蠢的,一个不善于反省的人便是这样的人。假若我们能够象曾子那样每日进行自我反省,情况就不同了。反省之功并非易事,正如《诗经》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自修过程,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有相当的警觉性,曾子在《论语》中有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戒慎恐惧的功夫就如站在悬崖的边沿,又如走在薄薄的冰上,要时时刻刻勿忘其责,“必有事焉”,小心翼翼地做事,唯恐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而使前功尽弃,堕于欲海。

儒家的自修之功有一套具体的方式,这便是“慎独”。慎独出自《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的意思是指在别人不知道时也不能做坏事。而慎独功夫的实现靠得是自我反省,自我监督。他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始终一致,不要因为有无他人监督而改变。既使一个人独处时,也不能有逾礼的行为,更不能有不好的念头。这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还时常犯错误,何况无人时,更是为所欲为了。这也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平时在同样的环境下,大家都一样,便很难分辩一个人的好坏,而只有在他独处时,这时他精神放松,面具摘下,才会原形毕露。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即认为在人的思想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好的方面,另一方面是邪恶的方面。而我们平时所显露出的是天使一面,而在无人监督时魔鬼的一面才出现。这都充分说明要做到慎独是何其难。

对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曾子临死时高兴的原因了,他一辈子做人谨慎小心,唯恐犯错,因此感到活得很累,等到死前才觉得一丝轻松,死后也不再为此而担心了,他怎能不高兴呢?难是难了,但并非高不可攀,孔子曾言:“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慎独的自修之功实际上可以从身边小事做事,比如晚上你骑车过路口,在没有警察的情况下,能够遵守交通规则,不撞红灯,那么你便做到慎独了。再如,在无他人一起时你也不随地吐痰,那么你又做到慎独了。通过这些小事的锻炼,那么我们的道德修养便会不断提高,只要坚持下去,就不难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89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