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无信不立

  • A+
所属分类:旧体诗
摘要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华夏族,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民无信不立

出处

《论语·颜渊》

注释

信:相信,信任。

立:成立,存在。

译文

失去人民的信赖,国家便难以存在。

民无信不立

民无信不立

赏析

“民无信不立”体现了孔子以德为政的仁政思想。孔子认为,治国之道,除了充足的粮食和军备,根本在于取信于民。处处以人民利益为重,始终贯穿爱民,富民的民本思想,用道德感化教育人民,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人常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古往今来,许多政权的更替,政府的垮台,都是由于失去民心而导致。宋朱熹在《论语集注》卷六中也是这样说的:“言仓糜实而武备修,然后教化行而民信于我,不离判也。”所以说,为政者要谨记孔子告诫,一定要令出即行,言而有信,关心和爱护人民,人民是立国之本,有了人民拥护,才会有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强大。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华夏族,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89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