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楼

  • A+
所属分类:唐诗
摘要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思念之苦,悲愤抑郁之情无法自抑。诗的首联先写柳州,柳州为诗人贬所,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柳宗元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的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同时被贬为边远的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思念之苦,悲愤抑郁之情无法自抑。诗的首联先写柳州,柳州为诗人贬所,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描述当地气候。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尾联写五人遭遇,天各一方,音书久滞。这首抒情诗,激越壮丽,对仗工整,意境辽阔,撼人心弦。

原文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

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

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惊风:急风;狂风。

乱飐(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重遮:层层遮住。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江:指柳江。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文:通“纹”,用作动词。犹自:仍然是。音书:音信。滞:阻隔。

《旧唐书·宪宗纪》:”乙酉(元和十年(815)三月),以虔州司马韩泰为漳州(今福建漳州)刺史,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饶州司马韩晔为汀州(今福建长汀县)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台州司马陈谏为封州,(今广东封川县)。御史中丞裴度以禹锡母老,请移近处,乃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此诗当是这年秋天在柳州之作。

大荒:此指荒远之山野。

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评首二句曰:”起势极高,与少陵’花近高楼’两句同一手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云:”从高楼起,有百感交集之感”。

惊风:急风。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颭:《说文》:”风吹浪动也”。芙蓉水:崔豹《古今注》卷下:”芙蓉,一名荷华,生池泽中,实曰莲,花之最秀异者。”沈德潜曰:”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九回肠: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梁简文帝《应全诗》:”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

百越:即百粤,泛指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贾谊《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文身:身上文刺花绣,古代有些民族有此习俗。《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披发文身,以象鳞虫。”

翻译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赏析

中唐时,“永贞革新”在旧势力的反对下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呸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均遭贬谪。本诗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诗人于“楼”前着一“高”字,表明立身愈高,所见愈远。长途跋涉,好不容易到柳州,诗人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可见诗人心中的积愫难以抒发。“接”字,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一句,即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毫不费力地写来,摄诗题之魂,并为下面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写的是近处所见,只因为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本联是“赋”笔,而赋中有比兴。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颭;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犹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却不见的惆怅之外,也写出了互通音信的困难。所以“犹自”一转,归结到“音书滞一乡”,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照应首句中的“大荒”,也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

读诗至此,激情感志,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折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著名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二。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溪居》、《江雪》、《渔翁》。

89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