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马致远

  • A+
所属分类:旧体诗
摘要

这首小令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视作元散曲小令的代表作。王国维评论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它确实借鉴了诗词的笔法,却又不失小曲清丽的意味。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戏剧家、散曲家马致远所作的一首小令,选入《元曲三百首》。《天净沙·秋思》一曲,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字,刻划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

起首三句为鼎足对,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原文

天净沙⑴·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⑵,

小桥流水人家⑶,

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昏鸦:黄昏时的乌鸦。乌鸦色黑,黄昏时天色昏暗,人们更不易看清乌鸦的头脑,故称昏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这里指异乡。

翻译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栖息着归巢的乌鸦;不远处有小桥流水,水边有温馨的人家;可是在古老的官道上,有人正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夕阳西下,残照笼罩原野,漂泊在外的游子啊,愁肠欲断,沦落天涯。

赏析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这首短短的小令,是一幅深秋晚景画,又是一幅天涯倦旅图。读罢全篇,在我们面前顿时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西风飒飒,古道漫漫,在冷寂的黄昏中,游子骑着瘦骨伶仃的羸(léi,瘦弱)马,孤零零地向前赶路。前方是槎枒(错杂不齐)的老树,枯藤盘缠,群鸦栖息,鸦翅上掠着落日的残影。远处一湾流水,小桥横架,桥那边依稀可见几户人家,沉沉地不闻一丝儿动静。暮色苍茫,归宿何处?游子迟疑了一下,那马儿载着主人,在荒凉的古道上又开始了艰难的行走。

小令起首三句,十八字速写了九件景物,互相间没有任何词语的连接,却既不支离散乱,又不臃肿叠沓,这是因为作者精心选景而又精心布置的缘故。你看藤是枯藤,树是老树,连乌鸦也是一身暮气,排列在一起,孤立的局部现象就组成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显现出一派萧瑟与黯淡。“小桥”句在色调上虽与前句有明暗的差别,但以幽僻静寂为沟通的共性,仍呈现出清冷寂寞的氛围。至于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足以牵惹客愁旅恨的事物,拼作一组,为下文“断肠人在天涯”预作了铺垫。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在西风古道上奔波,这一、二句与第三句在意境上就形成了差异和对照。但它们又在四、五两句的补充中融汇为一体。“夕阳西下”,为道间所见的一切倍添了迟暮苍凉的气氛。特别是“断肠人在天涯”,推现出天涯游子的主体,上述的所有征象,就统统带上“断肠”的惊心意味了。

这首小令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视作元散曲小令的代表作。王国维评论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它确实借鉴了诗词的笔法,却又不失小曲清丽的意味。尤其是在表现景物的典型特征与沟通情景上,更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古代诗文在铺排多种意象时有两种写法:一是平行写法,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是加倍写法,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本篇可说是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他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曾参加元贞书会,与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等合写《黄粱梦》杂剧。明初贾仲明为他写的《凌波仙》吊词,说他是“万花丛里马神仙”。元人称道士做神仙,他实际是当时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的信徒。《录鬼簿》说他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他的逃避现实的厌世的态度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作品除散曲外,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

89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