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咏史

  • A+
所属分类:唐诗
摘要

《咏史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咏史组诗。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约六百首,其中咏史诗多达一百首,可见李商隐对政治的关注度之高。这些咏史诗不是一味地托古抒怀,而侧重借鉴历史兴衰的经验来讽刺当时的政治,含蓄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关切,同时也流露出怀才不遇的苦闷。

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赏析

作者:曲阿布衣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译注

纵观历史,勤俭使一个国家兴盛,奢侈则使一个国家衰败。

①真珠:即珍珠。

②运去:指唐朝国运衰微。青海马:龙马,以喻贤臣。

③蜀山蛇:此以喻宦官佞臣。

④南薰曲: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

⑤苍梧:传为舜埋葬之地。翠华:皇帝仪仗。

《咏史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咏史组诗。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约六百首,其中咏史诗多达一百首,可见李商隐对政治的关注度之高。这些咏史诗不是一味地托古抒怀,而侧重借鉴历史兴衰的经验来讽刺当时的政治,含蓄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关切,同时也流露出怀才不遇的苦闷。这首咏史诗,根据历史兴衰规律,并结合古人思想,提出了“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观点,发人深省。这首诗作于唐开成五年(840年)文宗去世之后。唐文宗即位之后,颇思励精图治,去奢从俭。当时,朝内朋党相互倾轧,宦官掌握禁军,干涉朝政,甚至弑杀皇帝。文宗欲夺回政权,曾两次谋诛宦官,均以失败告终。最后,文宗郁悒成疾,含恨而终。李商隐作此诗既有伤悼文宗之意,同时又深虑唐王朝日薄西山,于是一开始便发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千古长叹。

首联这两句在发议论的同时,也充满着对文宗的惋惜和同情。诗人纵观历史发现,一个国家的兴盛往往源于勤俭,而国家的覆亡多半因为奢侈享乐。可既然如此,为何像文宗这么勤俭节约、励精图治的君王,最后还是失败了呢?颔联承上,言唐文宗父兄穆宗、敬宗奢侈享受,而文宗则倡导节约,枕不用琥珀、车不用珍珠。只可惜,这样仍旧阻挡不了国家的衰败,这是为何呢?

作者认为,勤俭、奢侈关系到王朝的兴衰,但这不是唯一的因素。比勤俭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国运和国力。“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唐王朝大势已去,即使出现明君贤臣也难以挽回,更何况国中还有那么多奸邪小人?

尾联承上,言国家即将大乱,再也不会有象征太平盛世的《南风歌》了。末句转为对文宗的哀悼,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情关注。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二句,被后世广为传诵,特别是“成由勤俭破由奢”句,更成为一个国家或个人总结成败所得到的宝贵经验。但这个结论并非李商隐的首创,据《韩非子•十过》载,“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何常以?’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诗人借鉴了上述典故并取其意,而成此名句。

89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