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 李白

  • A+
所属分类:唐诗
摘要

《清平调三首》是李白供奉翰林时所作。传说有一次唐明皇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看着满园的艳丽牡丹,唐玄宗一时兴起,便命翰林学士李白进宫为他填诗作赋。李白进宫后,略一思索,主意上来,下笔如神,一挥而就,作下了《清平调三首》。这是李白在长安期间创作的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诗篇之一。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属七言乐府作品,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天宝三年(744),唐玄宗、杨贵妃赏红牡丹于兴庆宫沉香亭,时李白供奉翰林,奉诏作《清平调》词三章,一挥而就。宫廷乐师李龟年以之为歌,玄宗以笛伴奏,为一时盛事。

三词因花及妃,花人合咏,以花衬人。首章以“春风”句为中峰,前以行云、百花侧衬,后以玉山、瑶台仙子拟之,极写红牡丹之临风承露,风神摇曳,而寓贵妃承恩得宠之娇艳华贵。花之与人,融为一体,加以词气流转,得恍惚缥缈之致,令人遐想无限。

原文

清平调词三首⑴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注释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释,一作“识”。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翻译

其一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赏析

《清平调三首》是李白供奉翰林时所作。传说有一次唐明皇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看着满园的艳丽牡丹,唐玄宗一时兴起,便命翰林学士李白进宫为他填诗作赋。李白进宫后,略一思索,主意上来,下笔如神,一挥而就,作下了《清平调三首》。这是李白在长安期间创作的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诗篇之一。

第一首,用牡丹来比杨贵妃的美艳。诗歌首句用云霞比作衣服,用花比作容貌,极写贵妃的美丽。第二句,以写花受春风露华的润泽,就好像妃子受到君王的宠幸一样,写出了贵妃当时的春风得意之态。诗歌的第三四句分别用仙子和嫦娥来比贵妃,反复作比,塑造出一个美艳如牡丹一样的美人形象。

第二首,写贵妃所受到的宠幸。首句以写花受香露来暗喻贵妃所受到的君王宠幸,第二句借写楚王遇神女的虚妄,反衬出杨贵妃常与君王相伴的幸福,第三、四句以赵飞燕作衬托,以赵飞燕靠新妆方能得宠反衬出杨贵妃的天姿国色。在这一首诗中诗人运用抑扬手法写出了贵妃的花容月貌。

第三首,总承一二首,在这里诗人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融为一体。首句把名花与倾国相融合,第二句则是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极为生动形象。第三、四句是写君王的行为,唐皇在沉香亭依偎着贵妃赏花,此时胸中的忧恨全然消逝,人倚着阑干,花在栏外,此时的唐明皇是多么的潇洒、优雅、风流倜傥。

从艺术上来看,三首诗有机地融为了一体,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将人物杨贵妃的花容月貌的形象地刻画了出来。全诗语言艳丽,句句如金玉,字字如奇葩,人花交映,给人迷离恍惚之感,也无怪乎《清平调》会得到玄宗和贵妃的欣赏。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年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

89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