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杜甫

  • A+
所属分类:唐诗
摘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

原文

岁暮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释

边隅:边疆。还用兵:指吐蕃之侵扰。

烟尘:指战争。雪岭:又名雪山、西山。即今四川省西北部之岷山,以山顶终年积雪闻名。

鼓角:战鼓、号角。江城:梓州,位于涪江边。

日流血:言杀戮之众,战争之惨。

请缨:自请从军报国。《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缨,绳子。

济时:匡时救世。

壮心惊:杀敌报国之心忽觉惊起。

赏析

此诗当作于广德元年(763)年底,杜甫在梓州。是年,吐蕃陷松、维、保三州。诗人深以国无勇将、边境不保为忧。

首联先写边境形势,吐蕃连陷三州,高适抗击不力,杜甫虽身在梓州,相距很近,但只能隔岸观火,因为“远为客”。从自身为客与边隅用兵对举,可看出诗人对报国无路的悲愤心情。颔联从正面直写吐蕃犯边,“烟尘”、“鼓角”渲染吐蕃军声势之浩大,其战鼓声、号角声把整个梓州城都给撼动了。梓州在涪江两岸,故称江城。

颈联慨叹战争残酷,国无良将。说“天地日流血”,而不说“人间日流血”,这样更具直觉性,更让人触目惊心,“天地”从空间上,“日”从时间上,极言血流成河的样子。次句“请缨”,是说汉时使臣终军向汉武帝请求长缨(绳子),立誓擒回南越王。此处用典表达当时国难当头,无人自告奋勇,请求杀敌,像终军那样的良将不见了,令人遗憾。尾联表露自己济时之志。在这国运危难之际,每一个有爱国之心的人岂敢爱惜自己的生命?我甘愿奔赴沙场,为国献身,只是刚刚被朝廷弃用,作为一个小小的华州司功参军,能成什么大事?但鼓角之声在召唤我,我要在寂寞中惊起,去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最后点出一篇之旨,显出杜诗既沉郁又悲壮的风格。清代李因笃曰:“雄心时一自吐。”(《杜诗集评》卷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89zhe